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00 点击数:
2238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因此,我们从分析干部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入手,制定了“提升教学干部管理水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校本培训力求实效”的发展策略,在调整、充实、研修基础上,着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一、校本教研力求实效 为使校本教研的针对性更强,我们首先对学校的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教师队伍现状 我校一线教师57位,其中35岁以下占89.5%,大专以上学历占80.8%,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的倾向。年轻教师知识新,信息新,善于学习,接受新理念快,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精力旺盛、潜力大。但也常会出现对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结构、儿童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等把握不准的情况,而这些不成熟又是所有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干部队伍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学校干部队伍整体适应新课改要求:校长是特级教师,主抓教学的干部分别是市区骨干教师,自身素质好。课改中,他们应既是教师队伍中的领跑者,教学中的学科带头人,又是教学管理者,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一流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水平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在对学校对教师和干部队伍深入细致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多赢”。即:通过校本培训,形成教师、学校、学生、社会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最终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擦亮品牌,服务人民,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精品教育。 二、形成校本教研的三种模式 针对以下问题,即“如何把教学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三个维度整体落实,真正促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将校本教研的着力点放在:把握教材、驾驭课堂两个方面。把握教材侧重解决教师基本功问题,驾驭课堂侧重解决课堂中动态资源的利用问题。为此,我们坚持从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性、差异性、发展性角度出发,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一)规范管理,形成常规型教研模式 我们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关注教师全体。以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进度、难易程度以及教案编写、教学方法交流和教学内容处理等为主要内容,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活动方式以年级教研组成员的沟通交流为主,定时定点定量,坚持刚性原则。重视每一个教师整体教学的提高,着重解决教师要清楚走进教室教什么。我们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规范管理,整理出语文、数学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以及所对应的德育点,“实实在在”地帮助老师明确实操的抓手。 我们强调用好四张表,即《教师备课模板》、《教师听课笔记表》、《教师评课表》和《集体备课表》,采取更加具体的指导方法,实现“校本培训力求有效”的管理理念。通过这样一系列“规范动作”的指导后,教师执教水平有了整体性的提高。 (二)加强引导,形成反思型教研模式 我们采用教师个人教学经历和教学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采取“说课?D?D上课?D?D评课?D?D反思?D?D整合”的流程,以点带面,着重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明确主题,骨干先行,广泛互动,专家点评。 例如数学课,我们参照我校《德育渗透点一览表》,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教研。两位教师在明确了储蓄问题的知识目标后,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金融意识、纳税意识及理财观念上。两位教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有效地实现了对同一德育点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储蓄不但对自己有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储蓄、积极纳税都是爱国的表现。这也有力地印证了:教无定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教师学会了发现和反思后,大大缩短了经验积累的过程。 在反思型教研中,我们设立“朝阳工程”,充分发挥“师徒结对”的作用,为青年教师迅速而健康的成长搭桥。迄今已通过召开拜师会为15位青年教师安排师傅。这既利于充分发挥有经验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带动老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此外,我们还采取外请专家听课评课,带领教师走出去听全国优秀教师的优秀课等方式,努力做到边实践边反思,切实提高我校教师三个维度整体落实的教学能力,“实际”地帮助教师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三)科研助推,形成课题型教研模式 学校围绕课程改革涉及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案例式课题研究,引领课改方向。例如,数学学科开展了关于“新、旧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的专题研究。通过骨干教师上引路课,让老师在观摩中发现“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关键是如何运用学习材料传递知识。如,朱立新老师上的一节“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教学过程是初步感知,观察规律;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大胆表现,阐述规律。教师充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观察、思考、交流、表现,让学生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尝试表达、不断猜想、体验成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中老师关注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索、在体验中获得,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给予点拨。 又如,我校低年级是小班教学,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精品教育。但在实践中老师们感到小班教学在尽显优势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局限性:学生的思维延展性受限;交友面窄,心理脆弱,难以形成竞争意识等。因此,老师们依此为课题充分研究,原创性地提出了“大小班互补”的教学策略,大胆尝试教师协作教学,形成了特有的小班化特色,在北京市和我区产生了积极影响。 再如,我们以参加联合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为契机,确立了“胡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题、《黑芝麻小学EPD项目教育方案》等,达到了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课题型教研模式,使得师生双方社会实践活动空间进一步扩大,教师的自身文化底蕴得到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三、在校本教研中彰显教师成长足迹 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一般为: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三个层面。我们试图通过三种校本教研模式,坚持狠抓教师双基,实现学校设定的“多赢”目标。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学校在课改过程中,狠抓校本教研,着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因此,我校的课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青年教师在校本培训中脱颖而出:参加中央教育台《新课程百节优秀课例》的录制;为人教社出版的新教材录制《汉语拼音课》和作文指导课各一节;音乐学科、美术学科老师代表东城区参加市基本功大赛。 (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我校青年教师在“十五”部级课题“多媒体综合运用实验研究”评优课中获一等奖;在中国EPD教育2004年学科教学评比课中荣获二等奖;在东城区第三届“随班就读”评优课中荣获二等奖;在参加“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涵养”课题研究中为全区美术教师作了展示课;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班教学策略的研究”活动中,青年教师作了成功的展示;各级各类论文获一等奖22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45个。仅区十五届论文,全校43位教师积极投稿,占一线教师总数的74.4%;获奖率达34.9%。 (三)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经过不懈努力,我校骨干教师从无到有。有区级骨干13人,市级骨干2人,占一线教师的38 %,课改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梯队分布。现有7人被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 (四)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 新课改促使着教学干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培训及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改过程中讲求实效。我校坚持对教学进行规范化管理,鼓励教师努力创新,摸索出一套新的、适合教师发展的,能够检验平时教学状况,注重形成性评价的量化标准。 (五)校本培训得到一线教师认可 我们勤于总结,不断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因此,我们所作的学校教学管理和校本培训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 在参与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本教研。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应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迫切任务。课程改革实施一年多来,我们已初步建构起校本教研特色模式,取得了预想的效果。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把学校办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