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实施素质教育“省八条”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7-12-07 09:01:42 点击数:
692
通过对我县农村两所高完中、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八所中心小学校落实四川省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八条规定,以及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其他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县的广大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轰轰烈烈讲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的局面还比较突出。经过调查、分析、讨论,对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初浅的探索,提出我的看法。 一、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计划执行不到位。 我县执行的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四川省省级实验区(按分科设置)的课程计划。而学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课程计划课时不到位,所有学校数学课时超过规定,大部分学校语文课时超过规定,体育课课时不足,少部分学校艺术课课时不足;二是地方课程开课不到位,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规定的有:写字、普通话口语训练、实践与创新、道德与法制、青春、四川历史与社会、心理健康等,只有个别学校部分年级执行了这个计划;三是校本课程不到位,所有学校基本没有校本课程,也没有研究校本课程;四是实践活动课程开课不到位,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时间被挤占,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基本无法使用,科技文体活动没落实,大部分学校没有开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科教学中很少有活动课的安排,课外活动因安全压力而基本被取消,要么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社团活动太少,没有落实每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学校基本没有传统体育项目,部分学校没有开展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基本没有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学校体育器材太少,无法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大部分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没达到一小时。 2、对课业负担研究太少。 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普遍存在,加之学校为了迎合社会与家长的需求,学生和老师的课业负担都较重。一是对教辅资料的使用与管理很乱,有的学校一个学科有好几种练习册,学生购买的不统一,有的学校学生每个学科都有几种练习册,学生的负担重,老师评阅、指导的难度加大,也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二是七至九年级的晚自习基本上超过了两节,为了加强管理和提高质量以及家长要求,大部分学校住校年级的通校生都统一上早晚自习;三是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作业需要改革,机械重复作业多,而活动性、实践性、服务性的作业任务太少。 3、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评价机制不完善、不科学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以考试分数排列教师和班级;二是对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向学生及家长公布分数,部分学校还公布名次,没有实行等级制;三是只有个别学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但也不科学,绝大部分学校没有方案,有方案的也没有执行方案;四是所有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五是不重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没有记载。 4、教学常规缺少创新。 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学常规检查,基本做到每月一查,并且平时经常抽查。但是,教师的教学常规主要以应付检查为主,无效劳动多,加重了老师的负担。检查的方式和办法缺少创新,没有与时俱进,与课的课改不合拍,机械规范的要求太多,而突出老师个性的太少,量的要求多,质的要求少,老师花费的时间多,取得的效果少,不利于老师的专业化成长。 5、课程改革推进不力。 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是必须走的一条道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面前,绝大部分学校都存在有等待、观望、畏难情绪,“穿新鞋,走老路”,对新的理念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学校管理中有效地体现出来;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更加加大了学校推进课改的信心;加之教师队伍的数量都还不足,还不够稳定,极大地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6、校园文化重视不够。 对校园文化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对师生活动、制度建设、学校课程、理念系统的研究还很少,所以学校的校园文化层次低,氛围不浓,对师生的积极影响小。同时,各学校的图书室的建设缺少投入,也缺少管理,学校也很少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图书的采购、管理与使用。 7、教育科研问题较多。 农村学校进行教育科研的环境较差。一是基本没有经费投入,后勤保障较差;二是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没有得到基本的劳动报酬,积极性较差;三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知识欠缺,素质较差;四是没有资料没有设备缺少实验场所,条件较差;五是少数人干部分人看,多数人既不干也不看,氛围较差;六是农村学校校点太多又分散,不易进行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的形式单一,效果不理想。 二、这些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是首要的原因。 由于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缺少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加之对学校的评价与考核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矛盾,实施素质教育是“软”指标,而考试成绩是“硬”指标,如果校长对办教育、管学校太功利的话,校长对实施素质教育就更加缺乏自觉性了。通过调研也发现,学校重视程度高的,实施的效果就好一些,成绩就突出一些。 2、素质教育理念缺失是重要的原因。 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师、校长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是应试教育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的知识观、人才观是应试教育的,这为素质教育的实施造成了强大的阻力。通过调研发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里,还是旧观念指挥着学校的课堂、活动与管理。 3、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是根本的原因。 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是要以经费作保障的,没有必要的投入,“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的。投入不足而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学设备装备不足。信息技术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绝大多数学校基本的设备设施都没有,无法进行正常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受到极为严峻的挑战。通过问卷发现,学校的体育器材都严重不足,学生的反映强烈。很多学校没有几本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所有学校的实验器材已跟不上课程的要求,近几年来也没有更添置,一些学校因班级太多也没有实验室,实验教学基本上处于瘫痪的状态。 二是为了减少经费投入,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学校不得不安排每位教师担任好几份工作, 教师研究教材的时间没有保证,教学的科目又多,研究的对象又是全新的课程,教师的备课只能是囫囵吞枣甚至没有备课,教师没有时间精力研究教材和备课,课堂教学改革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主阵地仍然在课堂,所以素质教育也不能落到实处。 三是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师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人数和机会都很少。县上对课改年级教师举行了全员培训,但暑假参加培训的教师又有相当部分没有到课改年级任教。同时,大多数学校反映培训的投入太大,而效果不好。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师收入又普遍偏低,所以学校和教师购买的有关课程改革的书报杂志都很少,导致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知之不多,特别是偏远乡镇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知道得就更少了。 四是由于校舍紧张,学生班额过大,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班额太大导致师生互动难以开展,组织教学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教师无法兼顾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教学媒体和设备无法使用,教师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批改作业上去了,研究教材和备课、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太少。绝大部份学校超大班多,有的小学班达120以上。 4、教育队伍存在的问题是关键的原因。 一是素质教育管理团队缺少必要的培训,教育改革虽然在不断深入,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管理人员没有及时进行继续教育,管理思想与理念与教育改革脱节。 二是素质教育实施团队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当前最要紧的问题是数量不足、代课教师太多、教师流动太快、队伍不稳定,这些都是校长最感头痛的事情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因为人才是最革命的因素,实施素质教育也不例外。 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科研团队力量太弱。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学校为了保证教学第一线能正常开课,即使学校配备了教科室或者建立了各个学科的教研组,但是所有教研员都满负荷工作量,很多还是超工作量,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常规教学工作上了;县级教研部门也没有分学段按学科配齐配足教研员,我县教科室从事具体工作的专职教研员不足10人。在这种环境下,这种教研员队伍,很难承担起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这个艰巨任务。 三、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1、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农村中心校的建设步伐,化解大班。对规模较小的乡镇,要限制村小的发展,逐步实行中心校全寄宿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这才是长远之计和有效出路。 二是县级财政每年要预算师培师训的专门经费。教师培训、干部继续教育的支出已经占据了学校保障经费的重要部分,各学校每年的培训经费都严重超标,学校已无力继续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了。我县教育督导员近七年来只参加了一次短训,有的校长还没有参加过干部培训,更不说其他干部了。 三是县级财政每年要对学校的设备设施投入专门的经费,确保所有的课程能全部落实到位。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投入:校校开通互联网,因地制宜建立不同规模的校园网;每校建好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确保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每校按标准建好实验室,保证学科实验开出率和学科活动课的落实;校校建好图书室,确保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读的书可读;逐步实现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达标;每年添置新生课桌椅,确保一生一桌一凳。 四是重新合理核定学校编制,在不能保证足够的人员时,尽量保证必要的经费。现有编制远远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了。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各类管理人员、职员、教学研究人员的配备,要考虑教师职业病多的现状,适度从宽测算。 2、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很多教育教学常规都是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要对学校的常规进行重新梳理,常规的制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是教学“六认真”坚持实用、有效的原则,改变过去应付的低效做法;二是要使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所有开设课程都同等对待,纳入常规范围;四是把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区社团活动和学科活动课作为常规研究的重要内容。 3、加大对教育队伍数量的充实和质量的提高。 一是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培训,重视学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每年都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与考察,不断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二是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探索校本培训的方式与方法,加大校本教研力度。校本教研分为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常规教研应以县域教研为动力,学校主动配合为基础,结合学校教师业务素质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教育科研应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积极进行职前职后培训,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三是校校建立教科室,充实教研队伍,县教科室分学段按学科配齐专职的教研员。同时,聘请县内经验丰富的教师当兼职教研员,缓解教研员量少不能承担课程改革的指导任务的矛盾。四是聘请师范院校的课改专家当顾问或客座教研员,并定期到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 4.加强布局调整,减少分散校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校点太多又分散,数量有限的优秀教师和有限的资金投入就比较分散,通过布局调整减少校点,优秀教师就可以集中使用,经费投入也可以集中用来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把优秀教师和优良的教育环境条件整合成优质教育资源。这能缓解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为逐渐解聘代课教师,解决因教师数量不足在小学进行“包班”教学,城镇学校存在的大班额问题创造条件。 4、加快对教育评价机制的研究与完善。 评价是指挥棒,是方向标。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一是首先要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加强过程的评价与管理,加大目标的认同度,提高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给学校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得到尽可能发展。二是积极探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办法。强化形成性评价,让多员参与评价,重视自我的评价。对评价过程中的有效做法要及时总结、提高并推广。三是加强对考试办法的研究与改革。在考试的目标上如何体现多元性,即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在考试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突破原有的纸笔考试,将笔试与口试等多种方式结合。四是加快对教学行为的评价改革。如对课堂的评价,对各种活动有效性的评价等。通过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步伐。
通江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 周涛
|